海青簡介

「海青」是我國僧團中主要的服裝之一。它的款式:腰寬袖闊,圓領方襟,比較其他衣裳肥大很多。因此,通常也把它叫做「大袍」。 

「海青」這一名詞,在辭源裡解釋它說:「吳中稱衣之廣袖者為『海青』。按李白詩:『翩翩舞廣袖,似鳥海東來』。蓋言廣袖之舞,如海東青也。今亦稱僧衣曰『海青』。另據星雲法師所著無聲息的歌唱解釋說:「海青本是鵰類的鳥名,生得俊秀文雅,常在遼東海邊飛翔,其狀類似衫之大袖。因此,把海青鳥名,借來當做大袍的名字」。 

「海青」的服式,它原是從我國漢唐時代的服式衍流而來的。在從前,無論僧俗都穿用它。不過由於世界潮流的演進,生活方式的變革,世俗大眾都早已改穿「滿服」、「西服」、以至於穿著多彩多姿的「時裝」了。 

佛教尊重古制,「出家人」生活比較保守。同時為了整肅儀容、莊嚴道風,所以「海青」雖然不是「法衣」,但是到今天都還能夠遵守穿用著。

 「海青」雖然是脫胎於漢服,但是它究竟還有一些特異之處。「海青」的衣領,是用三層布片複疊縫製而成的;這樣子叫做「三實領」。在衣領的前面中段,還車有五十三行藍色線條;這叫做「善財童子五十三參」。這些說詞,其實都是穿鑿附會之談。實際上,無非是為了加強衣領的耐用而已。另外,俗袍的袖口是敞開的,而「海青」的袖口,卻是縫合起來。這也是僧袍和俗袍彼此不同的一點。

 「海青」縫合袖口,也有一種傳說。據說:「梁武帝的后妃郗氏,她不信奉佛教,時常想用方法誣害僧尼。有一次她命宮人做了一些豬肉包子,召請寶誌禪師師徒用齋;以便造成和尚犯戒,羞辱佛門。如果僧眾當時不吃,就會構成違逆皇后旨意之罪。寶誌禪師乃是得道高僧,早已預知其意。於是事先命令門徒,都把『海青』袖口縫合起來,先把饅頭預藏袖筒之中。當進宮接受午宴時,一手把包子放進空袖筒裡,一手取出饅頭來吃。這樣子才逃過了郗氏的詭計」。—這一種傳說是否屬實,還須要一番查證。